苍天已死

就是这么中二!

读书必有感是一个怎样的命题?

为摆脱近日来的颓废生活,吾辈最后还是决定应该用书籍来扭转这种再放任下去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故读书,并记录感想,似乎成为了一种作业式的任务(弥天大雾

这样做似乎失掉了书籍自由、发散、飘泊的美感。想来书籍应该是林间花,水中漪式的,随手拈来,不论是艰深的学术还是飘渺的散文再或是奇异的小说,都需要适宜的、近乎巧合的相遇。光穿越树叶的间隙,给予林间花一种非物的美感和神圣;风轻拂过水面,引起水中漪的和奏,创造出的是无上的静与动的相互渗透。且不提我突然想起小孔成像和惠更斯原理是有多么的不解风情,事实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心境下,遇到特定的书,才是能够最大化所谓所感所想的等式因子。

好比老师逼着看的书往往不好看,好比同学放给你听的歌往往不如自己偶然遇见的好听。这不是叛逆,也不是傲娇。缺乏了自我的意志,有关个人的一切似乎就统统变得不成立起来。就我个人而言,“独自的发现”比什么都重要。那是一种混杂着成就感和优越感的和弦,说来似乎并不很值得称赞。但是人做什么不是为了追求成就感和优越感呢?

再回到读书必有感。

不得不承认,有感是一种常态;从另一方面来看,无感则是病态。但是这似乎不是我想要讨论的有感。我的有感是更狭义的,更具体的,有关艺术、人生、自我的有感。好比我这次读了《万物生长》,作者从一开始就指明这是一个关于生长的故事。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于是我读啊读啊读啊读啊,完了。秋水与初恋、秋水与女友、秋水与前女友、秋水与柳青,这是一个关于生长的故事。明明语言是如此的世俗甚至粗鲁,为什么内容如此艰深?诗人的书永远都如此吗?我应该从这种书中得到什么?生长?背字典强迫症?还是宿舍爆笑生活?

就像书中说的:一种生长是明白了;另一种则是忘记了不明白的,心中了无牵挂。于是书中的各个人也都像第二种人一般,失了眼睛中的精光,忘了年少的风流与意气,把一切忘得一干二净地成长了吗?如果是这样,这是否真的是大部分人的成长方式呢?我们的脑容量不断减小,我们没有能力自我设置大脑的内存项目,于是它渐渐地被更琐碎的事情塞满,然后我们愚蠢地傻笑着说我成长了诶嘿嘿嘿。更多的,我们是否默许了这种钝化?

这样看来,似乎读书必有感也是个似非而是的命题。即便读过书后得出的不是应有的、既定的主题结论,人的能力也总能给予他一些边角碎料供人赏玩、自我满足膨胀的需求。但不管怎样,这也好于心中了无牵挂的忘却,不是吗?

跑题撒花!跑题帝就是我!

其实我只是没看懂《万物生长》而已,当然我看不懂的书多了去了如同天上的星星。

评论